許革《中國青年報》(2014年10月21日12版)
  群里有一個兩個奇葩,其實蘇葉早就見多不怪了。
  比如家長群,某同學的媽媽超喜歡分享各種心靈雞湯,除了定時發送被她命名為早課、午修、晚習的所謂提升素質的文章外,其他時間,凡是她認為有價值的文字、信息,都會被一一轉帖到群里。最令人抓狂的,起先她不懂使用類似於有道雲的工具,長長的文章直接刷屏,搞得蘇葉想查找其他家長髮布的有關孩子學習、考試安排的內容,費勁死了。
  還有同學群,某男生對帶色的笑話、圖片等內容情有獨鐘,大家議論個什麼話題,只要他在,準會往下三路方向引導,自己樂不可支貼上來的內容,經常尺度大得過分,被女生鄙視,被男生怒罵,卻依然故我。
  再就是校友群,不止一個兩個,喜歡在群里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或者什麼親戚參加的活動,求大家投票點贊,一邊道歉打擾了大家,一邊不斷重覆,有時還艾特相熟的人,點名詢問,讓人不勝其煩。
  蘇葉有輕微的強迫症,看到微信顯示的未讀信息,不打開就難受。但對這類奇葩頑強存在的群,她早有對策。家長群嘛,直接設置為不顯示新信息,到了考試、家長會前後,每晚花個幾分鐘,瀏覽一下群里的內容,如果有應該關註的消息,反正總會不斷有家長詢問,也不斷有知情的家長一遍遍告知。校友群呢,告知大家自己很忙,有事請私聊。至於同學群,那位男生在大家的一再抗議下大大減少了發此類信息的頻次。
  家長群、校友群畢竟跟自己的關係相對疏離,自己看重的、活躍出現的群,也有這樣讓自己頭疼的人存在,就讓蘇葉很是苦惱。
  一個是老友群。蘇葉畢業後進了一家大公司,那會兒公司福利很好,有集體宿舍可住,食堂搞得也不錯,前後幾批進單位的年輕人還經常組織起來利用業餘時間開展各種活動,因此年輕人的關係很好,即便後來陸陸續續大部分都離開了,大家還是保持著聯絡,建了這個群後,偶爾還組織個線下聚會什麼的。大家年齡、資歷都差不多,在各自的單位也都挑上大梁了,遇到什麼情況,無論是工作方面的還是家庭方面的,在群里交流既對症又安全。當然,也有覺得自己混得不好、生活不那麼如意的,當年跟蘇葉同宿舍的那位就是。
  一起住了兩年,蘇葉對室友很瞭解,為人挺好,能力也有,毛病就是愛抱怨,還有點被害妄想症,遇到什麼事情不如意就覺得是對方想坑她。活兒沒少乾,但邊乾邊嘮叨,搞得其他人對她的抱怨印象深刻,而不太記得她的付出。愛嘟囔的她在群里倒是說話不多,身為一家大型民企的行政部主管,她的工作日程排得簡直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但前一段,她實在是感覺自己壓力太大身體不好,辭職了,目前還沒找好下個落腳點,因此天天泡在群里,開始是痛訴前老闆多麼黑心,自己鞠躬盡瘁就換來那麼點不值得的薪水簡直是個傻帽;後來則每日掰開了揉碎了分析自己的病情,看起來恨不得離死不遠了;身體有所緩解後,空氣質量差、物業不規範、鄰居無功德、孩子不聽話、老公不體貼,凡此種種生活瑣事,樁樁均是煩心頭疼。起先還有人陪聊兼安慰,慢慢地,獨角戲她也能發個數十條。
  另一個是閨蜜群,是蘇葉的中學女同學群。孩子放暑假的時候,蘇葉帶著回了趟老家,在街上遇到了她高中時的後桌。在蘇葉的印象里,後桌學習一般,在班裡不太有存在感,但說話細聲細氣,擁有男孩兒氣十足的蘇葉所嚮往的女性氣質。大學期間的某個假期,倆人有過一次長聊,後桌沉迷於瓊瑤小說中那種戲劇性愛情,但明顯又很膽小,有對家長言聽計從的小女生內心,這讓蘇葉記憶深刻。後來蘇葉聽說,大學畢業後,後桌回了老家,狂熱地愛上了單位一渣男,遭致家裡反對後,居然跳樓反抗。當然,最後倆人沒成。後桌本來就沒幾個要好的同學,病愈後更是與大家幾乎沒了往來。萬萬沒想到,被蘇葉欣喜拉入群的後桌,不僅話不少,而且基本每句話都以感謝耶穌開頭,阿門結尾。每次她說後,大家都會靜默好長時間,但下一次,蘇葉印象中細膩敏感的後桌,依然故我。
  老友群里的室友,蘇葉想,應該不久就會找到下一個職位,閨蜜群里的後桌,要不要私下裡提醒一下呢?  (原標題:群里有“壞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w28hwlv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